《关于古人的生活大小事》 古人的自称 在古代,古人的自称代表着身分尊卑。如果在写小说时,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不小心就会搞错,怎么办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一般民眾自称: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 大臣在帝王面前自称:微臣、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自称:下官、卑职 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自称:末将 君主自称:朕、寡人、孤(註:在秦朝前,任何人都可自称为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官员面前自称: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自称:妾、贱妾、妾身 出家人自称:贫僧、贫道、贫尼 受封成王的皇子自称:本王 为受封但母亲身分尊贵或受皇帝喜爱的皇子自称:本宫 ============================================ 古代女子全部自称: 女子自称:奴家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嬪妃、皇后再皇帝面前自称:臣妾 嬪妃、皇后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上回补充 「我」的用法 「我」这个字,我们日常也经常用,是用作称呼自己。不过,我在古代,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事实上,「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我」也代表杀,《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我」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在古代解作武器,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将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起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 古代政治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歷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歷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顏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饌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顏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寧瀋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產物。 5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駙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6军礼 包括征伐、徵税、狩猎、营建等。 古人生活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1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2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汉族男子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剃发易服后废止。 3饗燕饮食礼仪 饗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係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4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贄;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贄;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贄。 5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採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採用了民间形式。 6儺仪 滥觴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仪是四季驱邪逐疫。週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儺以逐邪恶。儺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儺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儺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儺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拜礼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古代皇帝都吃啥? 民以食为天,那么帝王的食物当然不能马虎啦!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餚,4种主食,两种粥(或汤)。菜餚以鸡、鸭、鱼、鹅、猪肉和时令蔬菜为主,以山珍海鲜、奇瓜异果等为辅。皇帝吃的米是专门培育的黄、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进贡的上等quot;贡米quot;。同时,各地方的行政首脑每年还要按规定的数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鱘鰉鱼、鱸鱼、欒色鱼、乳酒、乳油、燕窝、鱼翅、海参等,蒙古王公还要进献黄羊。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从北齐开始,光禄寺成为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这种设置延至清代。隋唐还开闢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用的食品、宫廷宴会的食品和在京官员的膳食,拥有职员数千人。殿中省尚食局则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脑为奉御,确保供应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饮食禁忌。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须遵循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将要进膳的时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间,禁卫森严,不许间人过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quot;拨食!quot;随即出现10馀位身穿紫衣的quot;院子家quot;,右手托着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的食盒,左手拿一条红罗绣的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来后,先要用银製品测试饭菜是否有毒,然后还要由专人quot;尝膳quot;,确定没有问题后,皇帝才能吃。 讲到这里,我对他们真是既羡慕又同情,羡慕他们有好吃的,而同情是因为吃饭还要那么多道程序。 古代官阶—唐朝 职官 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文官、武官形式上都不设正一品,正一品职位多半为死后追封,但实际并非不存在,详见天策上将。 职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从二品 尚书左右僕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僕/大理/鸿臚/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正四品上 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衝都尉 正四品下 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勛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从四品上 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从四品下 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衝都尉 正五品上 諫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勛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正五品下 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衝都尉、太子洗马 从五品上 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着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从五品下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駙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勛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下 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謁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从六品上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着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勛翊卫旅帅、上县令 从六品下 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正七品上 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勛翊卫队正、亲勛翊卫副队正、中镇将 正七品下 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从七品上 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闕、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勛卫太子亲卫 从七品下 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闈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衝府校尉 视从七品 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太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正八品下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从八品上 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衝府旅帅 从八品下 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謁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正九品上 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瀆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正九品下 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衝队正 从九品上 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歷、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从九品下 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衝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流外一等 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謁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謁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 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 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勛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 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 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 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 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勛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 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 亲勛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 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歷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 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 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輦者 古代官阶—唐朝 爵 爵 男性 正一品:王(亲王、国王) 从一品:嗣王「承嫡亲王者」、郡王、国公 正二品:开国郡公 从二品:开国县公 从三品:开国侯 正四品上:开国伯 正五品上:开国子 从五品上:开国男 女性 正一品:公主、妃、王妃、王太妃、国夫人 从一品:郡主 正二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郡夫人 从二品:县主、郡夫人 正三品:婕妤、良娣 正四品:美人、郡君、良媛 从四品:郡君 正五品:才人、县君、承徽 从五品:乡君 正六品:宝林 正七品:御女、昭训 正八品:采女、奉仪 古代官阶—唐朝 勛 勛 勋官十二阶。北朝《木兰诗》云:「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正二品:上柱国 从二品:柱国 正三品:上护军 从三品:护军 正四品:上轻军都尉 从四品:轻车都尉 正五品:上骑都尉 从五品:骑都尉 正六品:驍骑尉 从六品:飞骑尉 正七品:云骑尉 从七品:武骑尉 古代官阶—唐朝 散官 文官 文官散阶二十九阶。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特进 从二品:光禄大夫 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正四品上:正议大夫 正四品下:通议大夫 从四品上:太中大夫 从四品下:中大夫 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朝议大夫 从五品上:朝请大夫 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朝议郎 正六品下:承议郎 从六品上:奉议郎 从六品下:通直郎 正七品上:朝请郎 正七品下:宣德郎 从七品上:朝散郎 从七品下:宣议郎 正八品上:给事郎 正八品下:征事郎 从八品上:承奉郎 从八品下:承务郎 正九品上:儒林郎 正九品下:登仕郎 从九品上:文林郎 从九品下:将仕郎 武官 武官散阶二十九阶,名号中有「怀化」、「归德」的散阶专门赐与蕃官。 从一品:驃骑大将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正四品上: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上: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正五品上: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寧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怀化中侯 从七品上: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翊麾副尉、归德中侯 正八品上: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古代官阶—宋朝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驃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勛】: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兗/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勛】: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謨/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勛】: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謨/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勛】: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勛】: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謨/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諫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勛】: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寧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勛】: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駙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开国男 【勛】: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勛】:驍骑尉 从六品: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勛】: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勛】:云骑尉 从七品: 【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謨/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着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勛】: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着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闕主事/令史/书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諭、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闕书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 【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原文网址:&lt;a href=<a href="" target="_blank"></a>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gt;<a href="" target="_blank"></a>&lt;/a&gt; 古代官阶—明朝 (上) 皇宫辅臣 宗人府 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諡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匯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勛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歷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歷司 三公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復三公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 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復三孤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东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二十四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諭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朱高炽。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詹事府 主要负责东宫事务。明代詹事府,设詹事一员。少詹事二员。府丞一员。主簿一员。录事二员。左右春坊、设大学士各一员。左右庶子各一员。左右諭德各一员。左右中允各二员。左右赞善各二员。左右司直郎各二员。司经局、设洗马二员。校书二员。正字二员。二十九年、添设春坊左右清纪郎各一员。左右司諫各一员。通事舍人二员。 詹事 一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二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一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諭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諫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諭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諫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太医院 明朝太医院,长官称为院使,其下辖院判。御医分为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针灸、口齿等科,主要为宫廷服务,并需分班处理紧急医痛,是为宫直。 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医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医院 御医 十人 正八品 太医院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女官 主条目:明朝女官 明朝女官分属「六局一司」: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和宫正司。每个局设首席女官「尚某事」二人,宫正司设宫正一人,此13名最高等级女官秩正五品。 每局下设四个司,首席女官为正六品「司某事」」,正七品「典某事」、正八品「掌某事」佐之。尚仪局还设有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各司女史掌执本司文书。 尚宫局 尚宫局设尚宫二人,秩正五品,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署之,若征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 尚宫局下辖四司: 司记司 司记二人,正六品,掌印。宫内诸司薄书出入录记、审署加印,然后授行。典记、掌记佐之。 典记二人,正七品。 掌记二人,正八品。 女史六人,掌执文书。 司言司 司言二人,正六品,掌宣传啟奏。凡节令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典言二人,正七品。 掌言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司薄司 司簿二人,正六品,掌宫人名籍登录及赐廩之事。 典簿二人,正七品。 掌薄二人,正八品 女史六人。 司闈司 司闈六人,正六品,掌宫内管键之事。 典闈六人,正七品。 掌闈六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尚仪局 尚仪局设尚仪二人,正五品,掌礼仪、起居之事。 尚仪局下辖四司及彤史: 司籍司 司籍二人,正六品,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典籍二人,正七品。 掌籍二人,正八品。 女史十人。 司乐司 司乐四人,正六品,掌率乐人演习乐阵,悬拊击退进之事。 典乐四人,正七品。 掌乐四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司宾司 司宾二人,正六品,掌朝见、宴会及赐廩之事。 典宾二人,正七品。 掌宾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司赞司 司赞二人,正六品,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 典赞二人,正七品。 掌赞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 尚服局设尚服二人,正五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尚服局下辖四司: 司宝司 司宝二人,正六品,掌服契图籍。 典宝二人,正七品。 掌宝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司衣司 司衣二人,正六品,掌衣服首饰之事。 典衣二人,正七品。 掌衣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司饰司 司饰二人,正六品,掌巾櫛、膏沐、器玩之事。 典饰二人,正七品。 掌饰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司仗司 司仗二人,正六品;掌羽舆仪卫之事。凡朝贺率女官擎执仪仗。 典仗二人,正七品。 掌仗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尚食局 尚食局设尚食二人,正五品,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 尚食局下辖四司: 司膳司 司膳二人,正六品,掌割烹煎和之事。 典膳四人,正七品。 掌膳四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司酝司 司酝二人,正六品,掌酒酝酏饮事。 典酝二人,正七品。 掌酝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司药司 司药二人,正六品,掌医方药物。 典药二人,正七品。 掌药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司饎司 司饎二人,正六品,掌给宫人廩餼薪炭之事。 典餼二人,正七品。 掌饎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尚寝局 尚寝局设尚寝二人,正五品,掌天子燕寝及嬪妃进御之次序。 尚寝局下辖四司: 司设司 司设二人,正六品,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典设二人,正七品。 掌设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司舆司 司舆二人,正六品,掌舆輦、伞扇,羽仪之事。 典舆二人,正七品。 掌舆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司苑司 司苑二人,正六品,掌囿园种植花果蔬菜之事。 典苑二人,正七品。 掌苑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司灯司 司灯二人,正六品,掌灯烛、膏火之事。 典灯二人,正七品。 掌灯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尚功局 尚功局设尚功二人,正五品,掌督妃嬪宫人女红之程课。 尚功局下辖四司: 司制司 司制二人,正六品,掌衣服裁製缝纫之事。 典制二人,正七品。 掌制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司珍司 司珍二人,正六品,掌金玉宝货之事。 典珍二人,正七品。 掌珍二人,正八品。 女史六人。 司彩司 司彩二人,正六品,掌繒绵丝絮之事。 典彩二人,正七品。 掌彩二人,正八品。 女史六人。 司计司 司计二人,正六品,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典计二人,正七品。 掌计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宫正司 宫正司设: 宫正一人,正五品,掌纠察宫闈、戒令謫罪之事,大事则奏闻。 司正二人,正六品。 典正四人,正七品。 女史四人。宫正女史掌书记功过。 古代官阶—明朝 (中上) 中央政府 中书省 主条目:中书省(明朝)和胡惟庸案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洪武十三年废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洪武十三年废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经歷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后废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内阁 主条目:明朝内阁 参见: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朝内阁制度,为明成祖首先确立。内阁乃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諮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六部 参见: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和南京六部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吏部 吏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吏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吏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勛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註 户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户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户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礼部 礼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礼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礼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兵部 兵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兵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兵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刑部 刑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刑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刑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工部 工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工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工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轡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轡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顏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五寺 大理寺 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中央审理机关。 大理寺卿 一人 正三品 大理寺 大理寺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大理寺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 太常寺 太常寺是掌管宗庙祭祀的机构。 太常寺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太常寺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博士 二人 正八品 太常寺 协律郎 五人 正八品 太常寺 赞礼郎 三十一人 正九品 太常寺 司乐 三十四人 从九品 太常寺 奉祀 一人 从七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穀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 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 二人 从八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 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光禄寺是掌理膳食的官署。 光禄寺卿 一人 从三品 光禄寺 光禄寺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禄寺 寺丞 二人 从六品 光禄寺 典簿 二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录事 一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正 一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监事 四人 从八品 光禄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太僕寺 太僕寺是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 太僕寺卿 一人 从三品 太僕寺 太僕寺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僕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僕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太僕寺主簿厅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僕寺常盈库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太僕寺牧监 后革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太僕寺牧监 后革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太僕寺牧监 后革 群长 一人 未入流 太僕寺群 后革 鸿臚寺 鸿臚寺是掌管朝会宾客吉凶礼仪之事。 鸿臚寺卿 一人 正四品 鸿臚寺 鸿臚寺左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臚寺 鸿臚寺右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臚寺 左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臚寺 右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臚寺 主簿 一人 从八品 鸿臚寺主簿厅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臚寺司仪署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臚寺司宾署 鸣赞 九人 从九品 鸿臚寺 序班 四十八人 从九品 鸿臚寺 都察院 都察院明朝监察机关。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左僉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僉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歷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歷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都察院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古代官阶—明朝 (中下) 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与各部门之间的收发出纳机关,处理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经歷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经歷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通政使司 翰林院 明以后翰林院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詔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学士 一人 正五品 翰林院 侍读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读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五经博士 九人 正八品 翰林院 典籍 二人 从八品 翰林院 侍书 二人 正九品 翰林院 待詔 六人 从九品 翰林院 孔目 一人 未入流 翰林院 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 庶吉士 无定员 未入流 翰林院 国子监 国子监是教育体系之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 祭酒 一人 从四品 国子监 司业 一人 正六品 国子监 监丞 一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 五经博士 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助教 十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学正 十人 正九品 国子监 学录 七人 从九品 国子监 典簿 一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 典籍 一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 掌饌 二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饌厅 衍圣公 一人 正二品 孔氏世袭 教授 从九品 教授司 孔、顏、曾、孟四氏 六科 吏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六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十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工科 尚宝司 卿 一人 正五品 尚宝司 少卿 一人 从五品 尚宝司 司丞 三人 正六品 尚宝司 中书科 中书舍人 二十人 从七品 中书科 行人司 司正 一人 正七品 行人司 左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右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行人 三十七人 正八品 行人司 钦天监 监正 一人 正五品 钦天监 监副 二人 正六品 钦天监主簿厅 主簿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主簿厅 官正 五人 正六品 钦天监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 四人 从七品 钦天监 五官保章正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 五官挈壶正 一人 从八品 钦天监 五官监候 二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歷 二人 从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晨 二人 从九品 钦天监 漏刻博 一人 从九品 钦天监 上林苑监 左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右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左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右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左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右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典簿 一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典簿厅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典署 一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 一人 正八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录事 一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 五城兵马指挥司 指挥 各一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副指挥 各四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吏目 各一人 未入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顺天府 府尹 一人 正三品 顺天府 府丞 一人 正四品 顺天府 治中 一人 正五品 顺天府 通判 三人 正六品 顺天府 推官 一人 从六品 顺天府 儒学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经歷 一人 从七品 顺天府经歷司 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顺天府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武学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京卫武学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武学 僧录司 左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右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左阐教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右阐教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左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右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左觉义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右觉义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道录司 左正一 一人 正六品 道录司 右正一 一人 正六品 道录司 左演法 一人 正六品 道录司 右演法 一人 正六品 道录司 左至灵 一人 正八品 道录司 右至灵 一人 正八品 道录司 左玄义 一人 从八品 道录司 右玄义 一人 从八品 道录司 神乐观提点 一人 正六品 道录司 知观 一人 从八品 道录司 嘉靖中革 龙虎山正一真人 一人 正二品 道录司 阁皁山灵官 一人 正八品 道录司 三茅山灵官 一人 正八品 道录司 教坊司 奉鑾 一人 正九品 教坊司 左韶舞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韶舞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左司乐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司乐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王府长史司 左长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右长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典簿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 审理正 一人 正六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审理副 一人 正七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典膳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典膳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奉祠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奉祠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乐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宝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典宝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纪善 二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纪善所 良医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良医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典仪正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典仪副 一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工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工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伴读 一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 教授 无定员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 引礼舍人 二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大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库大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库副使后俱革。 郡王府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郡王府 典膳 一人 正八品 郡王府 镇国将军府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镇国将军府 承宣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经歷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经歷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 照磨 一人 从八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理问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副理问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提控案牘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 库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仓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大使 各一人 从九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古代官阶—明朝 (下)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 一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副使 一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僉事 无定员 正五品 提刑按察使司 经歷 一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经歷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提刑按察使司 照磨 一人 正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 检校 一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行太僕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行太僕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行太僕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行太僕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行太僕寺 苑马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苑马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苑马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苑马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苑马寺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苑马寺牧监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苑马寺牧监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苑马寺牧监 圉长 一人 从九品 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盐使司 都转运使 一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 同知 一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都转运盐使司 判官 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 经歷 一人 从七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歷司 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 同提举 一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 副提举 无定员 从七品 盐课提举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盐课提举司 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市舶提举司 副提举 二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市舶提举司 地方 府衙门 知府 一人 正四品 府 同知 无定员 正五品 府 通判 无定员 正六品 府 推官 一人 正七品 府 经歷 一人 正八品 府经歷司 知事 一人 正九品 府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府 司狱 一人 未入流 府司狱司 州衙门 知州 一人 从五品 州 同知 无定员 从六品 州 判官 无定员 从七品 州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州 县衙门 知县 一人 正七品 县 县丞 一人 正八品 县 主簿 一人 正九品 县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县 巡检司 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副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僉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歷 一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歷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都督府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僉事 四人 正四品 京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歷 一人 从七品 京卫指挥使司经歷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京卫指挥使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京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王府仪卫司 仪卫正 一人 正五品 王府仪卫司 仪卫副 二人 从五品 王府仪卫司 典仗 六人 正六品 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 正留守 一人 正二品 留守司 副留守 一人 正三品 留守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留守司 经歷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经歷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留守司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一人 正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同知 二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僉事 四人 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 经歷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经歷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指挥使司司狱司 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僉事 四人 正四品 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歷 一人 从七品 卫指挥使司经歷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卫指挥使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所: 正千户 一人 正五品 千户所 副千户 二人 从五品 千户所 镇抚 二人 从六品 千户所 百户 十人 正六品 千户所 总旗官 二十人 正七品 小旗官 百人 从七品 土官: 宣慰使 一人 从三品 宣慰使司 同知 一人 正四品 宣慰使司 副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慰使司 僉事 一人 正五品 宣慰使司 经歷 一人 从七品 宣慰使司经歷司 都事 一人 正八品 宣慰使司 宣抚司: 宣抚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抚司 同知 一人 正五品 宣抚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宣抚司 僉事 一人 正六品 宣抚司 经歷 一人 从八品 宣抚司经歷司 知事 一人 正九品 宣抚司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宣抚司 安抚司: 安抚使 一人 从五品 安抚司 同知 一人 正六品 安抚司 副使 一人 从六品 安抚司 僉事 一人 正七品 安抚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安抚司 招讨司: 招讨使 一人 从五品 招讨司 副招讨 一人 正六品 招讨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招讨司 长官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註 长官 一人 正六品 长官司 副长官 一人 从七品 长官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长官司 安南都统使司 都统使 一人 从二品 都统使司 宣抚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抚司 同知 一人 正五品 宣抚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宣抚司 僉事 一人 正六品 宣抚司 文武散阶、文武勛阶 明按旧制,文武官员具名均有表示其官品的散官阶。散官阶以品阶为基础,每品上根据资歷与功劳稽考的结果再分为初授阶、升授阶、加授阶三阶。按洪武十四年制,「初入仕者」「任内未初考而迁调改降升等者」「考核平常、量才降等非贬降者」得初授阶,「初考称职者」「任内已及初考,迁调改除而品级仍前者」「任内以升授,未及再考,迁调改除而品级仍前者」得升授阶,「凡及两考而事跡显着者」得加授阶。有明计文散阶四十二阶,武散阶三十阶(武官最低只及从六品故)。 另外,文武官员按其功劳亦授勋阶以示荣宠。有明计文勛位十转,武勛位十二转。 品秩 阶位 文散阶 武散阶 文勛阶 武勛阶 正一品 升授阶 特进光禄大夫 上柱国(赠官) 左、右柱国 初授阶 特进荣禄大夫 从一品 升授阶 光禄大夫 柱国 初授阶 荣禄大夫 正二品 加授阶 资德大夫 龙虎将军 正治上卿 上护军 升授阶 资政大夫 金吾将军 初授阶 资善大夫 驃骑将军 从二品 加授阶 正奉大夫 奉国将军 正治卿 护军 升授阶 通奉大夫 定国将军 初授阶 中奉大夫 镇国将军 正三品 加授阶 正议大夫 昭武将军 资治尹 上轻车都尉 升授阶 通议大夫 昭毅将军 初授阶 嘉议大夫 昭勇将军 从三品 加授阶 大中大夫 安远将军 资治少尹 轻车都尉 升授阶 中大夫 定远将军 初授阶 亚中大夫 怀远将军 正四品 加授阶 中议大夫 广威将军 赞治尹 上骑都尉 升授阶 中宪大夫 宣威将军 初授阶 中顺大夫 明威将军 从四品 加授阶 朝请大夫 信武将军 赞治少尹 骑都尉 升授阶 朝议大夫 显武将军 初授阶 朝列大夫 宣武将军 正五品 升授阶 奉政大夫 武节将军 修正庶尹 驍骑尉 初授阶 奉议大夫 武德将军 从五品 升授阶 奉直大夫 武毅将军 协正庶尹 飞骑尉 初授阶 奉训大夫 武略将军 正六品 升授阶 承德郎 承信校尉 - 云骑尉 初授阶 承直郎 昭信校尉 从六品 升授阶 儒林郎、宣德郎 忠武校尉 - 武骑尉 初授阶 承务郎 忠显校尉 正七品 升授阶 文林郎、宣议郎 从七品 升授阶 征仕郎 初授阶 从仕郎 正八品 升授阶 修职郎 初授阶 迪功郎 从八品 升授阶 修职佐郎 初授阶 迪功佐郎 正九品 升授阶 登仕郎 初授阶 将仕郎 从九品 升授阶 登仕佐郎 初授阶 将仕佐郎